見字如面:“對話”偉大中華文明-中國文明網

<sub id="bp9bz"></sub>

<address id="bp9bz"><form id="bp9bz"></form></address>

<address id="bp9bz"></address>
<form id="bp9bz"><th id="bp9bz"></th></form>
<address id="bp9bz"></address>

    <noframes id="bp9bz">
    <form id="bp9bz"></form>
    見字如面:“對話”偉大中華文明
    發表時間:2023-10-10 來源:新華社
    字體:
    打?。?/a>

      “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10月8日在成都博物館落幕。此展自6月10日開幕以來,共計超過140萬觀眾觀展。

      見字如面 “相認”千年

      “稼軒先生,見字如面?!毙翖壖参ㄒ粋魇勒孥E《去國帖》從故宮博物院來到成都,觀眾爭相觀看。

      這是成都前所未有的一場文化盛宴。比甲骨文更早的賈湖刻符龜甲、鐫刻歷史“骨相”的殷商卜骨,以及辛棄疾、趙孟頫、祝允明真跡……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的這一展覽,集合了全國20個省、直轄市,40個文博機構的220件珍品文物,其中一級文物70件,珍貴文物占比達90%。

    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辛棄疾《去國帖》。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成都博物館交流宣傳部主任介紹,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每天約有1.7萬人觀展,近6成是省外觀眾,80%以上為年輕觀眾。

      記者看到,有的觀眾一邊觀看一邊記錄,有的在認真臨??;有的帶著自己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前來,和文物拍照打卡,與古人“對話”。觀眾還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分享排隊攻略、觀展攻略,并上傳自己的觀展照片及筆記、書畫等。

      “說見字如面,大抵要兩個條件,認得其字,懂得其意。藉由漢字,我們得以相認?!币晃挥^眾留言說。

    6月10日,觀眾在成都博物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上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生生不息 激勵今人

      龜甲、陶器、青銅器、竹簡、磚石、絹紙,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不斷發展變遷的漢字載體、書寫方式,承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序廳的第一件文物是賈湖刻符龜甲,刻符形似一只眼睛,暗喻中華文明在混沌中睜開雙眼。

    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賈湖刻符龜甲(6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來自甘肅省鎮原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秦二十六年銅詔版,陰刻著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字跡清晰,彌足珍貴,是秦統一文字、變大篆為小篆的歷史見證。從此,統一的文字成為中華民族四海一心的文化標識。

      隋唐以后,書法名家輩出。祝允明用草書揮就的千古名句,辛棄疾用方正挺拔的筆力書寫中國文人修身致知、心懷天下的精神世界……字字句句,隔柜相望;精神氣韻,激勵今人。

      “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綿延不絕,漢字是重要的紐帶和例證。我們策劃這個展覽,為的是讓觀眾跟隨漢字發生發展的歷程,看到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背啥疾┪镳^相關負責人說。

      賡續文明厚植自信

      據了解,為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漢字蘊含的文化內涵,成都博物館先后邀請國內專家,從考古發掘、歷史研究、書法藝術等角度開展系列講座,推出系列社教活動、研學課程等。

      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蘇士澍說:“希望在數字化、科技化的時代,多舉辦這樣的展覽,把中華文化基因保存好?!?/p>

      成都博物館館長認為,展覽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國人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

      “正是基于對這一趨勢的認識,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結合點,用文物闡釋歷史故事、文化內涵、精神氣質,以賡續中華文明,厚植文化自信?!背啥疾┪镳^館長說。(記者王丁 童芳)

    【責任編輯:姜麗】
    国产精品高清小罗莉在线播放-国产又大又黑又粗免费视频-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公布-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

    <sub id="bp9bz"></sub>

    <address id="bp9bz"><form id="bp9bz"></form></address>

    <address id="bp9bz"></address>
    <form id="bp9bz"><th id="bp9bz"></th></form>
    <address id="bp9bz"></address>

      <noframes id="bp9bz">
      <form id="bp9bz"></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