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三明市不斷探索具有三明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新路子,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著力打造市域文明實踐發展共同體。據統計,三明市累計投入共建資金1.26億元,開展共建活動1.8萬余場次,惠及群眾54.6萬人次,三明市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結對共建全覆蓋。
三明市城市文化廣場展出“滿意在三明”公益廣告景觀。
多維共建,文明實踐更有形
注重從各領域各維度借力借勢,不斷擴大文明實踐“朋友圈”。一是引領示范。三明市立足試點縣先行先試的經驗做法,推行“試點帶周邊”幫包共建機制,全國試點縣區沙縣區、泰寧縣分別就近幫包三元區、尤溪縣和將樂縣、建寧縣,實地指導提升主陣地建設,建立“聯席會議、學習交流、人才培訓”等共建制度。沙縣區與尤溪縣共同調研推進,在人流量大且周邊活動場所密集的紫陽公園升級改造建設功能更加完善的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二是率先垂范。各級文明單位結對發揮主力軍作用,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方式,實施全國、省、市、縣四級文明單位分別與中心(所、站)結對共建,推進優質資源、優秀項目、優勢力量向文明實踐集聚。全國文明單位三明市煙草公司資助30萬元,支持寧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升級改造;福建省級文明單位清流縣稅務局提供一樓辦公場所800多平方米,建設清流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福建省級文明單位三明市委文明辦籌資55萬元,支持三元區、沙縣區規范建設2個中心、6個實踐所、7個實踐站。三是主動樹范。廣泛發動社會組織參與,27個公益組織與實踐中心(所、站)共建,有的提供辦公場所、活動場地、聯辦活動,有的進駐實踐中心(所、站)建立孵化基地。三明市屬11個文藝家協會分別與11個縣(市、區)實踐中心結對共建,持續下沉文化文藝資源,開展 “文化文藝下鄉”文明實踐活動170余場次,把文化大餐送到千家萬戶。
尤溪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沙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召開結對共建聯席會議。
建寧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三明市美協開展文化文藝結對共建活動。
多元共治,文明實踐更有效
通過搭建結對共建平臺,推動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資源下沉,為文明實踐注入源頭活水。一是資金支持。加大文明實踐資金籌措引流力度,保障文明實踐陣地高效運轉。全國文明單位閩西地質大隊采取“1+N”幫扶措施,每年支持清流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0萬元共建經費,推進“微改造大提升”文明實踐活動,同時帶動N個關聯合作單位認領幫扶實踐所、站,形成集團式幫扶效應。二是項目帶動。三明市積極對接項目需求,把文明實踐項目納入盤子,加強項目策劃,整合項目資源,用實實在在的項目為文明實踐賦能。全國文明單位三鋼(集團)公司投資1.2億元建設1958工業記憶館和安全教育體驗館,列入三元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實踐點;國網各縣(市、區)供電公司支持屬地實踐所建立“電力愛心教室”“電力愛心超市”“電力愛心信箱”等,用強勁電能“點”靚文明實踐;三明市級文明單位永安市國有林場把文明實踐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助力三畬村實踐站文化廣場景觀提升。三是活動引領。三明市依托共建單位人才優勢,加強活動策劃和供需對接,深入中心(所、站)開展特色化、專業化文明實踐活動,最大限度提升共建活動實效。全國文明單位三明市農科院發揮科技優勢,支持沙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策劃開展“沙縣小吃,科技賦能”文明實踐活動,組織邀請福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沙縣各鄉(鎮)開展巡回培訓,培訓農民、沙縣小吃從業人員3700余人次。
多方共享,文明實踐更有位
著眼于結對共建雙方和社會多贏,著力支持幫扶、自我提升和品牌打造,讓文明實踐更有活力。一是群眾得實惠。為群眾提供精準化常態化服務,探索“文明實踐+產業共建”新模式,三明市以實踐中心“8+N”平臺為媒,引導職能單位、優質企業將產業資源向農村傾斜。寧化縣多肉植物研發基地與寧化縣實踐中心結對共建,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組建“花為媒”志愿服務隊,利用中心(所、站)陣地開展多肉種植技術、花卉銷售、網絡帶貨等培訓30余場次,帶動2100余戶農戶參與花卉苗木生產經營,幫助花農年人均收入提高到2.75萬元以上。二是單位增素質。共建單位常態化、面對面地在群眾中開展問需服務,知民情、解民憂,提升了工作的針對性;開展政策理論宣講480余場次,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提升了自身政策理論水平;認真策劃設計落實活動項目,提升了干部職工的組織力執行力,有力地推動了單位的整體建設和發展。三是品牌擴影響。堅持共謀發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各共建單位與中心、所、站聯合策劃打造品牌活動項目60余個。第六屆福建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2023年3月在三明市成功舉辦,將樂縣“擂茶+”志愿服務項目獲金獎,三明“后生仔”宣講團、“打造中國稻種基地科技志愿服務行動”獲銀獎,文明實踐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供稿:福建省文明辦、三明市委文明辦)